農田可以這樣玩

事情是這樣,前年開始就在老家的庭院跟菜園裡胡亂瞎搞的種蔬菜、蕃茄、青蔥、草莓還有一些有的沒的,今年年初想說把老家旁邊原本棄耕的一分農地拿來種稻,于是在臉書上開始糾人,但是都沒有人要鳥我,在我準備要放棄的時候,突然有四個完全不認識網友問我可以來我家體驗插秧嗎?我想,當然好,我一個人也搞不動,就相約某週末殺來我家,再跟幫我家代耕的專業農夫(這鄰居叔叔是去年十大經典米的得主)拿秧苗,就是這胡搞了兩個多小時之後把一分地播完。
就這幾位跑來我家插秧,應該是中間這一個說要在田中求婚
就在搞定的同時一夥就在我家晒穀場閒聊,其中一位突然語氣很嚴肅地跟我說:汶哥,有一件事情可以跟你商量嗎?事情是這樣的,他想在今年跟他女朋友求婚,想來點特別的求婚方式,可以在稻子準備要收割的時候先讓他割出一個”心型“的缺口,給他女朋友驚喜。
當然,我一口就答應了,只是想說萬一她不想嫁你怎麼辦?
日前,看到日本的一個鄉下把農地當畫布,種植不同品種稻米當做顏料,隨著秧苗成長之後,就變成一幅化作或者圖騰,類似麥田圈,而這日本的小村莊也因為大量的稻田創作變成著名的觀光景點,而且好像有一段歷史了。
這是藝術也是稻田更是摳摳
是的,我不知道這小子跟他女友感情進展如何,?但這樣的創意讓人思考到一件很重要的點,在傳統耕作的思維上來架構農產行銷所面臨的問題,卻可以用創意的手法來化解甚至令人驚艷。我不知道台灣的文創人才跟農業是某有更進一步的媒和空間,但我想很多經營友善或者有機農業的小農在行銷與通路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是需要思考在不同的角度來行銷自己的產品,不要再把“環保”、“健康”、“永續”、“態度”、“好山好水”、“愛農村”這些“八股文”強調在你的產品上,跳脫出來看待市場的需求與“消費者心理”。
當地瓜葉賣跟當愛心賣的地瓜葉價值不同
另外,在旅遊頻道曾看到某個英國鄉村舉辦如此的趣味競賽,“蝸牛爬行大賽”,讓小朋友在區域內尋找蝸牛(好像友善跟有機農業的區域蝸牛都很多,也代表生態的健康),標記檢錄後放在圓盤往外爬,每組的冠軍都可以獲得當地的特產。日前,“日和教育經金會”的菜大哥跟我聯繫時,在電話裡希望他辦個這樣的比賽,當然我不是要虐待蝸牛或者鼓勵抓蝸牛,而是希望藉由這樣的比賽宣導他們推廣有善農業的宗旨,細節就不贅述請各自想像。我小表達的是,有太多看似跟農業不相干的創意與藝術可以被包裝的。
蝸牛
蝸牛爬行大賽是一種具有環境教育、趣味性與宣示意味的有機農產行銷手法
預計六月底要收割的稻米要捐給附近的育幼院,田裡是不是會出現一顆心我不知道,但,好山好水好無聊......來抓幾隻蝸牛爬爬看。
我想,如果有人也想試看看在稻田中作個愛心來求婚,可以跟我講,我去跟鄰居的叔叔問看看,他的田可以有比較好地俯看角度。

綠本身就是一種美

三星蔥
園子裡隨意種植的蔬菜長得都還不錯,其實原因就是土壤面都是蚯蚓,蚯蚓會將土壤的有機質轉化成酵素,然後植物就得到充分的養分。

蒜頭
蒜頭有兩種,一種是根部的球莖(左方),一種是開花後結的球莖狀的種子(紅色袋子與右邊),所以蔥真的是神奇的植物。


引擎頭
老的柴油引擎頭,可以接載貨的拖板車,也可以當作噴撒農藥的發動機,雖然我一直勸阿伯採有機的植栽,但老人家的想法還是以產量為優先,這是有機農業推廣上的一大困難點。

藍色小花
田埂邊的不知名紫藍色小花,點綴著鄉間,有些風景要蹲下來看。

不知名的豆葉,等開花結果在看看是怎樣的豆子。

田埂邊的菜圃,這一排有10多種蔬菜,數得出來嗎? 芋頭、玉米、地瓜、過貓.....還很多咧!

跟稻子混合種植的筊白筍,蔓延的速度也很快,夏天就得吃烤筊白筍囉!

絲瓜花,接下來就是盛產絲瓜的時間囉


雨過天青

Before CSA 社區(社群)支持型農業

CSA (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社區(社群)支持型農業,台灣這兩年來積極引進由這類於美國起緣的農業產銷模式,而台灣近期也慢慢在發展此類的農產運銷機制,雖然尚未真的出現大規模地組織(也許是我不知道),但這股力量正在崛起。


三星鄉大隱村
從蘭陽溪分流而下,將近百年的無名灌溉溝渠




日前“日和教育經金會”的蔡大哥在網路上找到我,然後跟我聯繫,詢問我關於合作由他來採購我種植的蔬菜,當然,我很誠實地告知他,大部分是我阿木在種,我只是當個假日農夫順便遊山玩水外加分享一些行銷的想法給有機農場的經營者,在聊了十幾分鐘後,蔡大哥邀我去拜訪基金會,再看看由沒有其他合作的機會。


“日和教育基金會”推動基本上就是類似CSA的模式,而要推動這樣的模式,“媒介”的態度很重要的,因為這樣的組織最大的精神在利益共享,這是傳統的果菜運銷公司或合作社沒辦法做到的,但是,要兼具照顧農民、土地永續與利潤之間,這不是一般單位可以去創造跟整合的。所幸,很多小型的假日市慢慢成型,有發芽後才看得到茁壯。小農跟消費者的小額交易,還算給力。


種芋頭
種植作物對一般專業農夫來說是家常便飯,隨著節氣種植四季的蔬菜,讓環境與氣候來決定今年的收穫。




要做CSA的概念要遇到的困難很多,吊詭的是,最大的阻力是來自官方,因為這樣的產銷模式跟GDP無關、也無法讓主政者產生一定的政績,頂多弄個市集熱鬧一下之後各自解散,當然最惡劣的阻力是來自農會,這個尾大不掉的莫名其妙單位,產銷、農藥、肥料等等是他們主要的營業項目(雖然近年來變成借錢的組織獲利更豐),這些原本就義建立起來的組織與營運狀態,不可能在短時間去改變,所以,有機、友善農業的發展上這些原本最該出面的官方單位卻是最大的阻力。


當然,事情總是有轉機的,消費者是最大的力量,基於種種理由人對吃產生了莫名的壓力,食物來源的帶狀程序就變成很讓人重視的一部份,而“找個可以信任的農夫”幫你種食物,似乎是最好的起點,相信他的作物對土地沒傷害、相信他不會亂噴農藥、相信他種的菜最好吃,Make it Beleive! 某些角度來看就是創造高知名的農夫品牌、或者農業品牌,而前幾年很紅的農業達人等話題其實類似這意思,但差別是這些人跟消費者的距離太遠,而個人覺得”日和“就有某些條件可以建立或培養出明星農夫,這樣大概有機會將購買的慾望拉高一個層級,南澳的農夫阿江、穀東的賴青松、或者是農委會過各地農會都會舉辦農產的競賽就是很好的例子,只是官方都弄錯方向,因為台灣小所以產物大同小異,基本上做不出明星級的農產品,因為複製得太快,但阿基師卻只有一個。


柯林作粿
科林作粿的朱媽媽,跟朱爸爸種植的稻米有十三甲,下田插秧是農婦的基本功課。




台灣農業的基本盤是屬於廝殺的市場,瞭解內情的人就會知道像梨山那些高冷蔬菜區的農團在搞作物,隨便一個單位都是幾千萬在輸贏,以期貨方式在採收時間點上下足功夫的,幾都是等天然災害、等台風來發國難財的,所以等一下有好幾百元的高麗菜,等一下柿子變兩塊。CSA是生產端與消費端的互助與互利,機制下的某些功能就在於,集結的小農能否穩定的價格供應蔬菜,來維持消費者對穩定消費的動能,主事者對農戶端的契作與消費端的服務與比池產生的需求與情感聯結,就變成這樣的組織最佳的立足點而或是考驗了。
大隱地區的石牆
大隱村五號山腳下的石牆,這是開墾大埔地區的歷史見證,


可以有很多理論與現象來解釋與支持CSA這樣的產銷模式,但,能構築起一個CSA系統的人或單位,必須要相當程度的地緣關係、組織動員能力、媒體關係、行銷業務能力,而這樣的人也不少,只是都不會在農村,而有興趣的也不見得進得來這樣的組織,所以在CSA羺在台灣成型之前,要讓有以上能力的人集結。台灣雖然很小,但都市與鄉村的鴻溝卻不如想象中那樣好跨越。


台灣還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徹底的農業經濟改革,而這力量不是來自官方,而是來自後現代文明的叛逆與人類價值的重建,而我不是多數在等的人,所以我當個農夫先,你呢?



來去鄉下住一晚還是住一生?


鄉間小路隨處都有美景相伴

這是這一兩年來我個人最喜歡的日本旅遊節目,一個從都會來的演藝人員來到不知名的鄉間,請求借住一晚上,透過間單的鏡頭帶入日本小地方的景觀與特色農產,沒有多餘的商業包裝下更顯得節目的清新,但是住一晚跟住一生基本上是兩回事!


台灣人離鄉村不遠,幾乎所有都會區往山的方向隨意開個二、三十分鐘就都是"鄉村"了,所以大家假日就往郊區跑,也讓大大小小的風景區人山人海,也讓很多景點形成吃吃喝喝的市集,但是台灣很厲害的是;不管是景點或者老街賣的東西幾乎都一樣,某個角度來看只是換個地方逛夜市。這也就是我完全不喜歡到台灣的"景點"旅遊,因為沒有"驚喜"了。

批評台灣人的觀光或旅遊型態不是我要表達的,而回過頭來在這消費市場下,創造驚喜絕對是讓消費者趨之若鶩的條件之一,有驚喜才有一窩蜂,那相關的業者才能在一窩鋒裡去獲利。



剛剛南澳福田的網站經營者跟我聯繫,希望我給點經營的意見,我想,這類的合作社或農莊會遇到的問題基本上都類似,就是"賣",而產銷通路本來就是商業的最大考驗,無怪乎,農會越來越龐大,因為農產的運銷資源幾乎在日據時代就已經建立起網絡,不依循他的系統去買賣所意味的就是沒有"有效通路",所以大家都碰了一鼻子灰,尤其是這幾年被吸引進去的新農。

其實,回頭想想當初被這樣的"訊息"吸引,而投入這樣的領域? 那這吸引你的點是不是在日後也同樣會吸引著其他消費者? 是因為種出來的米真的很好吃、很環保所以覺得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上很被需要? 還是因為那樣的環境與生活態度讓你很嚮往? 答案很明顯。

比起豪華的飯店,這樣的農舍更吸引人


以我的理解,單就作物銷售所能產生的獲利也是相當有限,這是市場無法區隔的結論。而能夠產生獲利的就必須從不同面向去思考:

第一點,作物賣給誰? 很多小型有機農業的生產者都想賣產品給End user,但是其實台灣人在家煮飯的實在是少到可憐,是不是可以嘗試將作物賣給餐廳,這點可參考"金車白蝦"的行銷與業務,很多宜蘭的餐廳外面都放著他們的旗子,這對建立品牌是一個可以學習的方式。

如果我是樂田的經營者,我會將業務集中於Local 的餐廳的推廣,以較低廉的價格供應換取"樂田"Logo 的露出。尤其宜蘭是很有人情味的地方,對於推廣有機生產的作物大家會支持,有機農業品牌在做這樣的操作好像不多(不知道裡面還有什麼問題!)。
消費者買一斤番茄還是自己種出一斤蕃茄更有經濟價值?


第二點,產地怎樣旅遊? 台灣各地體驗農場的推廣有很亮眼的成績,收取體驗費也都被消費者接受。

體驗農村生活真的是有"商業包裝"空間的,一來可以支持有機永續的環境,二來又可以讓經營者有相對的獲利,繼續這樣的有意義工作。而在多數人的心目中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志業,好像都不用買衣服、不用買ipad,每個經營者都用生命跟來愛護地球?這是什麼現象!


有社區資源的"南澳樂田",不妨用最簡單的"打工換住宿"著手。

自己種的稻,收成後請自己帶回家吧!


來去鄉下住一晚還是住一生? 差一個字差很多! 很多有機、友善農業的生產者是不懂行銷的,很多不知不覺往社會議題去,但對於消費者而言"來去鄉下住一晚"的誘因比起買農產的誘因更強烈,就看經營者能將"農村+農產+環境+人文"炒出什麼"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