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鄉下住一晚還是住一生?


鄉間小路隨處都有美景相伴

這是這一兩年來我個人最喜歡的日本旅遊節目,一個從都會來的演藝人員來到不知名的鄉間,請求借住一晚上,透過間單的鏡頭帶入日本小地方的景觀與特色農產,沒有多餘的商業包裝下更顯得節目的清新,但是住一晚跟住一生基本上是兩回事!


台灣人離鄉村不遠,幾乎所有都會區往山的方向隨意開個二、三十分鐘就都是"鄉村"了,所以大家假日就往郊區跑,也讓大大小小的風景區人山人海,也讓很多景點形成吃吃喝喝的市集,但是台灣很厲害的是;不管是景點或者老街賣的東西幾乎都一樣,某個角度來看只是換個地方逛夜市。這也就是我完全不喜歡到台灣的"景點"旅遊,因為沒有"驚喜"了。

批評台灣人的觀光或旅遊型態不是我要表達的,而回過頭來在這消費市場下,創造驚喜絕對是讓消費者趨之若鶩的條件之一,有驚喜才有一窩蜂,那相關的業者才能在一窩鋒裡去獲利。



剛剛南澳福田的網站經營者跟我聯繫,希望我給點經營的意見,我想,這類的合作社或農莊會遇到的問題基本上都類似,就是"賣",而產銷通路本來就是商業的最大考驗,無怪乎,農會越來越龐大,因為農產的運銷資源幾乎在日據時代就已經建立起網絡,不依循他的系統去買賣所意味的就是沒有"有效通路",所以大家都碰了一鼻子灰,尤其是這幾年被吸引進去的新農。

其實,回頭想想當初被這樣的"訊息"吸引,而投入這樣的領域? 那這吸引你的點是不是在日後也同樣會吸引著其他消費者? 是因為種出來的米真的很好吃、很環保所以覺得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上很被需要? 還是因為那樣的環境與生活態度讓你很嚮往? 答案很明顯。

比起豪華的飯店,這樣的農舍更吸引人


以我的理解,單就作物銷售所能產生的獲利也是相當有限,這是市場無法區隔的結論。而能夠產生獲利的就必須從不同面向去思考:

第一點,作物賣給誰? 很多小型有機農業的生產者都想賣產品給End user,但是其實台灣人在家煮飯的實在是少到可憐,是不是可以嘗試將作物賣給餐廳,這點可參考"金車白蝦"的行銷與業務,很多宜蘭的餐廳外面都放著他們的旗子,這對建立品牌是一個可以學習的方式。

如果我是樂田的經營者,我會將業務集中於Local 的餐廳的推廣,以較低廉的價格供應換取"樂田"Logo 的露出。尤其宜蘭是很有人情味的地方,對於推廣有機生產的作物大家會支持,有機農業品牌在做這樣的操作好像不多(不知道裡面還有什麼問題!)。
消費者買一斤番茄還是自己種出一斤蕃茄更有經濟價值?


第二點,產地怎樣旅遊? 台灣各地體驗農場的推廣有很亮眼的成績,收取體驗費也都被消費者接受。

體驗農村生活真的是有"商業包裝"空間的,一來可以支持有機永續的環境,二來又可以讓經營者有相對的獲利,繼續這樣的有意義工作。而在多數人的心目中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志業,好像都不用買衣服、不用買ipad,每個經營者都用生命跟來愛護地球?這是什麼現象!


有社區資源的"南澳樂田",不妨用最簡單的"打工換住宿"著手。

自己種的稻,收成後請自己帶回家吧!


來去鄉下住一晚還是住一生? 差一個字差很多! 很多有機、友善農業的生產者是不懂行銷的,很多不知不覺往社會議題去,但對於消費者而言"來去鄉下住一晚"的誘因比起買農產的誘因更強烈,就看經營者能將"農村+農產+環境+人文"炒出什麼"菜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