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元一顆的高麗菜跟一斤二元的柿子

蔬菜與水果的成長基本上是看老天爺臉色的,所以全台銷費量與消費總額就嚴格的定義了農產的單價,生產短少就少吃一點,那多的怎麼辦? 這也是大家想破頭在思考的問題,有人說農產要建立品牌、有人說啟動九五機制、有人說棄種,這些都是方法之一,以穩定農夫收益的情況下,建立單一農產品牌對多數的農夫是不切實際的,而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合作品牌在找到市場或建立市場,紐西蘭奇異果公司(Zespri 公司)就是這樣幹的,2249個農夫建立一個跨國際的品牌與通路,一年營收新台幣一百三十三億元,但是台灣不管是民間或官方似乎都還沒有這樣的思維,反過來讓農夫變成散沙的是地方勢力的盤據,讓農夫不得不低頭,加上無類似有能力的大型公司與照顧農民的意識,當然一斤兩元的柿子變成常態。奇異果公司的報導在商業周刊遮類的雜誌常常被大幅報導著,官方卻沒後續的動作。


台灣大多數的地方農業單位還是停留在"什麼好賺就種什麼"的取巧心態,眼光只看到台灣本島,甚至抄襲,三星蔥有名了就都冠上三星蔥在賣,我想大多數人吃到的三星蔥都不是真的三星蔥(因為當地的年產量大概才5000 公噸),雖然各地也陸續在開發自己的特色農業與加工品,但是都是低價值得開發,沒有真正踏到產業的核心點,畢竟內需市場與產能都不大,提高商品價值唯一的方式就是跨國品牌的價值提升。


米是台灣所有農產裡最大宗的,雖然量尚無法跟泰國等到米出產國相比,但品質上卻是遠遠勝出,如同泡沫紅茶可以在歐洲被接受,米食沒有理由不被接受,其最大的障礙是沒有人下手在國際上推廣與建立銷售管道,或許受WTO或其他關稅協定保護政策之類的限制也有可能,在無法限制進口糧食的情況下,出口就顯得很重要,雖然大家在推廣在地生產在地飲食,但在國人無法切身體會這些議題的深度時,用商業模式的運作才是將農業變成賺錢的行業,而不是政治行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