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關注,所以看到行建村有機村兩萬金稻米原本預留給某通路商,而通路商違約不採購這新聞時(雙方僅口頭合約),心中除了錯愕,且不可思議之外,回到最基本的農作物產銷問題。基本上不論通路上會不會採購,稻米是不是因為口頭合約而種植的我覺得是一個很大的盲點,這過程中行健有機村的專案經理人要負起最大的責任,既然農民對於商業運作不熟析,只管種植,那經理人對於商業上的合約甚至品牌的定位上就顯得很不專業。
撇開這些疏失不談,那回到一個合理的農作物產銷或者行健有機村的品牌與商品,很顯然還是流於一般先種在說的模式,說穿了就是賴皮,有機並不萬歲,不能因為採用有機種植就變成理所當然,這是我看到這個合作社目前經營的最大問題,"過度依賴社會正義而非消費者"。
基本上任何品牌的經營的會遇到兩個大問題,品牌價值(Brand Name)與消費者認同(Target Audience),而用社會關注的民粹操作手法是行健有機村的基本策略,這意味著過分強調土地、環保這類少數族群關注的議題,自然其他族群是打不開的。
因為所謂的品牌重視的Target Audience 很顯然是弄錯了,因為這些少數的消費是支持不了這麼大的產量,這現象如何解釋? 大部分消費者不開伙的,所以可以產上大筆且穩定的訂單勢必來至每天要用到這些材料的餐廳,那策略應該如何? 我建議以與一般食用米價格供應餐飲業者,這不是要賺錢獲利,而是打開品牌的開端,起碼稻米有穩定的輸出,再來說服合作之餐飲業者,貼上本店採用"行健有機村"的名牌(或者dm),其實這不是新鮮的點子,而是很多食品食材的慣用手法,金車的蝦子也是這樣搞,所以一個嚴重的策略錯誤導致的就是一個公司的瓦解,這屢見不顯。
只有品牌的價值才能創造獲利,這是一個絕對的潮流,所以,行健有機村的品牌定位與價值在哪? 基本上,我沒看到,只看到一群"熱血"的人幹著熱血的事情,只能說可惜了,建立了很好的Brand name,卻弄錯群族。
再來就是價格策略,有機=貴,而"貴"是不是等同於"質",這點不單是這合作社,也是其他有雞業者最大的問題,所以除了怕死的消費者之外,其他想進入的消費著(意識尚未建立)會因價格而卻步,而一樣是有機米,我所認識的(也是行健有機村)農民所出售的卻只有3/5的價格,那我要跟誰買? 嚴格說起來這些門檻都是讓行銷產生困難的地方。貴要有道理。
通路商是敵人還是朋友,完全建立在"好不好賣",這是任何一種商品行銷的不二法則,好賣大家搶,不好賣鬼不都理你,賺錢才是王道,而行健有機村這招牌要怎樣才能讓商品變成"好賣",甚至是強勢品牌,端看經營者的策略,有機是一種趨勢商品,不難操作議題,而議題備後產生的媒體與品牌效應才是經營者要融會貫通的,錢早就在等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