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稻草掃把製作-阿木的絕活

稻草掃把在早年物資缺乏的年代是農家必須要會的工藝品之一,以前阿公會用竹作米籮、畚箕、蒸籠等,現在這些工藝被取代了也就逐漸消失,而老媽還保留了一項簡單的工藝,就是稻草掃把,今天回家阿木跟我說她賣了兩隻給一個朋友的兒子,因為他說這文創的根本,要買匯去當裝飾品。下午,老慕又要加工時,順便拍下來,大致描述製作方式,其實裡面還有很多小細節.....有需要再敲我。
這就是稻草掃把的基本元素,稻草捆,將稻草(約20根)用鐵線捲成一稛,
鐵線後方的稻草剪一半掉,要當掃把的握柄。



拿一根約40-50公分的竹子當柄的竿子,依序用鐵線捲上稻草-(稻草+竹竿+稻草)

要用力捲緊,不然會散掉

竹竿兩邊各家三束稻草後攤平成傘狀
跟不捲好後在由下往上用鐵線將握柄纏緊
將倒草稍微修剪整齊後,就是一把美觀又實用的稻草掃把,想來一把嗎?!

雨季,混亂的農業價值

台灣的農業政策與農村價值一向是撲朔迷離,某方面來說農村是被遺棄的,雖然有很多的社區改造,但嚴格說起來都是簡單的建築改造,不見深度的人文與經濟價值,慣行農法被當做罪惡、回歸農村的年輕人就變成可以被報導成漂鳥英雄、低開發價值而被棄耕的梯田再度被開發變成有生態價值的議題、兩元一斤的柿子被當作政治籌碼、有機村因未簽訂的合約大聲譴責通路商,且獲得同情的掌聲,似乎掛著有機或友善農業的旗幟就變成愛台灣土地的政治正確。
嚴格說起來不管是哪個行業,其原則都是追求最低成本跟最高的獲利,農業亦然,而仔細推敲這些現象,還是回到台灣人對於農業得一知半解,甚至推廣有機卻是消耗最多能源的一方,當然,這些是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畢竟,農業產銷的形成有其歷史與不可避免的因素,而基於環境保護與永續經營的有機農業,在先天不足後天又失調的狀態下,自然會變成畸形。
回過頭來看待這一切,還是這些領導人或是推廣的人是基於無幾的思考與消費慣性去推廣,要用這些建構在石油為基礎的商業模式下,讓這一切顯得很荒謬。甚至以作物自給率作為訴求,那顯然是不懂台灣以往的農業歷史與架構,基本上,方向錯誤是讓這些事業變成公益,而全然失去其市場機制可以被創造出來的價值,除了可惜之外,也顯得台灣農業的可悲,因為有能力的不當一回事在看,沒能力的卻一副當仁不讓的態度,那怎會有好結論?!
雨季,混亂的農業價值!

最後的年味

作粿、作醃漬物、殺雞、殺鴨是以往農村過年前的幾件大事,老木還是一樣在過年前執行這些”業務“,這是一種依循著節氣與前石油時代的生活形態,冬天生產大量的葉菜根莖類蔬果與秋天收成的稻米在這時間必須作加工以利儲存,因此,孩童的記憶中,踩蘿蔔乾、鹹菜、磨米漿的工作都在放寒假的時候陸續登場,心中一邊興奮地等待除夕過年,一邊不甘願的勞動著,物質不豐的年代下心裡寄托的中心點。
這些事務消失到差不多了,年菜可以倒賣場或網路上訂購,甚至平常吃的都比以往過年豐盛,要什麼直接奔往超市,方便的相反就是對年的盼望感逐漸薄弱,就像一個週末或者任何一個節日般的過著,這個以農為中心架構的節日其實意義已經不同了,因為農業的面貌本身也改變了,只有像我老木這樣的農婦還是依照這千百年來的方式過著,也許她這一代將會是最後的年味。
這是很吊詭的事情,如同聖誕節在基督徒的心中跟一般人的眼裡是不同的,或者隨時代的變遷有新的節日會出現,我思考的是除了放假本身的意涵,這個“春節”會與怎樣的方式消失或者重生?!老木繼續做粿,因為比起去糕餅店買菜頭粿或年粿是比較便宜一點,但她要是不做了,還是一樣的過年,Nothing's different。
因為工業技術與能源的改變,這個中國傳統的節慶也隨之改變,對很多人來說這一點都沒啥差別,對我來說差別很大的是我經歷過最原始的樣貌與改變後的變遷狀態,其中更讓人玩味的是我看到被保留下來的習俗與生活形態改變的不變之處,就是人與人的溝通方式在變化著,大家都期待著過年所帶來的驚奇,卻無法開創,因為這年的印象與實質生活的落差已經消失甚至更加低落,所以,大家常說沒年味了。
阿木作粿讓我繼續感受到過年的味道,那喚起我很多童年的回憶,等待過年領紅包的快感,這是很多現代小朋友無法體驗的,平常生活已經太多滿足,以至於無法體會那落差,很多人說幸福感也消失了,因為物質上天天過年,心靈上自然失落。
一片五十元的甜粿意味著什麼?那是我要把粿交給親朋好友,藉此聯繫彼此的感情,那是我要陪在老木身旁東摸西摸的親情快樂,那是老木因為手藝而滿足的認同感,人之所以為人是在與情感的傳遞,也許很多事物在不斷的更迭,而這個年在我有生之年,我會選擇最“傳統”的方式去迎接與度過!

 新年舊希望

跨年前夕同學約好去西湖渡假村,於是打電話給竹南的謝大哥,原本是想帶同學去草莓園採果,但似乎不是時候,因為謝大哥說十月份下的苗死了八成,這表示除了無果可採之外,損失的那八成種苗也代表著50萬元的損失,除了遺憾之外,也感嘆氣候對於農作物的影響更間接造成農夫的壓力。
依照去年天氣的變化,其實今年所有的作物應該會比往年同時間再慢一個月,這是我個人的推論,也就表示今年過年的菜價會上揚很多,因為除了草莓,連我自己種的作物也都長得不好,雖然種植我是菜鳥,但老媽的菜園也是一樣,但,卻沒聽到這些農人的絲毫抱怨,因為他們早就知道順從老天的安排,今年,我的舊希望是,希望老媽身體保持健康,眼看著農曆新年再過兩個多禮待就要到來,原本老媽引以為傲的菜頭粿,因為沒有菜頭也做不太出來了,而也許大多數人都沒察覺這是某種警惕。
菜園是某種程度地微氣候,從土壤會長的菌類與昆蟲可以知道天氣溫度的變化,從病蟲害與水源的穩定度可以知道氣象,而在農田裡第一線的經驗可以得知的訊息,往往超乎想像,我預測今年大概連稻米都要欠收了,各種作物也會隨著氣候的異常而遭殃,這樣的循環會越來越緊密,這樣的回歸週期所代表的是也許連很多專家都不知道,剛新聞報導巴西水患,加上上兩個月泰國水患,我想這些訊息不能不再被重視,我種的幾顆番茄跟青蔥是小事一樁,但對人類整體而言,微小的變遷所牽動的卻是巨大的災難。
新年我沒有新希望,只有一個從小到大的願望,風調雨順,而人類卻願意為這樣的願望付出多少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