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混亂的農業價值

台灣的農業政策與農村價值一向是撲朔迷離,某方面來說農村是被遺棄的,雖然有很多的社區改造,但嚴格說起來都是簡單的建築改造,不見深度的人文與經濟價值,慣行農法被當做罪惡、回歸農村的年輕人就變成可以被報導成漂鳥英雄、低開發價值而被棄耕的梯田再度被開發變成有生態價值的議題、兩元一斤的柿子被當作政治籌碼、有機村因未簽訂的合約大聲譴責通路商,且獲得同情的掌聲,似乎掛著有機或友善農業的旗幟就變成愛台灣土地的政治正確。
嚴格說起來不管是哪個行業,其原則都是追求最低成本跟最高的獲利,農業亦然,而仔細推敲這些現象,還是回到台灣人對於農業得一知半解,甚至推廣有機卻是消耗最多能源的一方,當然,這些是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畢竟,農業產銷的形成有其歷史與不可避免的因素,而基於環境保護與永續經營的有機農業,在先天不足後天又失調的狀態下,自然會變成畸形。
回過頭來看待這一切,還是這些領導人或是推廣的人是基於無幾的思考與消費慣性去推廣,要用這些建構在石油為基礎的商業模式下,讓這一切顯得很荒謬。甚至以作物自給率作為訴求,那顯然是不懂台灣以往的農業歷史與架構,基本上,方向錯誤是讓這些事業變成公益,而全然失去其市場機制可以被創造出來的價值,除了可惜之外,也顯得台灣農業的可悲,因為有能力的不當一回事在看,沒能力的卻一副當仁不讓的態度,那怎會有好結論?!
雨季,混亂的農業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