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的下一步

最近常常閱讀與瀏覽很多有機農業的網站與報導,常常看到以下幾個關鍵字: 高學歷回鄉、永續經營、關懷土地、無毒、友善、防癌等.....。看了之後覺得對於這些有心在有機農業上努力的農夫們有點擔心,畢竟買賣就是商業,這些議題嚴格說起來能夠勾起消費者意識的動能太過薄弱,就算官方與民間在大力推廣,但卻不是藍海;也看到有機農業自己削價的自相殘殺、也看到榖東這個原本有精神領袖意涵的腳色淡出。故事可被塑造成一時新聞點,但背後逤能產生的消費動能,其實目前還是沒有看到效應,也許還要先進們的努力與革命才會有更多的族群進入這市場,但,其中所有的先烈開墾的路都看不到一個東西,叫做包裝。

以這些議題包裝的產品沒有辦法引起大量的共鳴,以行銷人的角度來看目前市面上的產品,大多還是等待、再等待,以小市集作為群聚效應的起點,而這些市集的發起人(組織),很明顯也還沒真正進入行銷的核心價值。就市場通路面來說,傳統果菜市場、大型量販超市、便利超商,這些所謂的有效通路根本切不進去,因此商品流通只能靠網路、實體小市集,但各自規模不大無法產生有效的商品流通,只能靠著零星的口碑傳遞。統一生機、永豐餘這兩家上市公司投入有機農產產銷恐怕就把台灣市場吃一半了。

唯一有機會的只有結合地方社區特色、體驗觀光作為跟這些大型企業一搏的機會,別無他法,不然只能被收編或者眼睜睜看他藉由大家開創出來的鄉間小路被鋪上他們柏油跟汽車。而這其中的整合就變得異常奧妙,如果資金充裕,當然可以霸王硬上弓,架構出跟這兩家一樣的生產、行銷、配送規模,否則,就等著被吃豆腐。

先看一下統一企業花了多少心思在鋪路,Lohas 、簡單生活節等主題都早在10年前就在他們的規劃下便成具有商業價值的標的,姑且看捧紅的明星就知道;陳綺貞、盧廣仲等等,如果不知道這些企業財團在搞什麼鬼,那現在你大概可以知道這背後的商機是怎樣被建立的吧?! 回過頭來看這些小型有機農戶,在沒搞清楚之前熱血的推廣,搞清楚之後大多會被收歸這兩家旗下,在來就剩下幾乎沒有商業價值的"小農"了。政府推廣、民間被洗腦接受,先被"認證"機構吃小豆腐,在來就被財團收割,這是某種台灣之光吧!

行健有機村,是我認為最有機會成為品牌的有機合作社,雖然起步比較晚,如果整合的人有遠見,對在地的溝通進而產生的行銷意識,是會有機會進入市場的,前提是,目前這樣的行銷包裝還差很遠,目前我只看到零星的報導,沒有跨界的視野是挺可惜,扮個有機烏茲塔克也許有機會,再把品牌知名度擴大。進而、成為台灣有機的第一品牌。依造台灣人的消費意識,這是一種很低俗的作法,但是,絕對有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