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趨勢

周末的新聞台有很多地方性的報導,旅遊、餐廳、農漁業或者某傳統產業的專題,也許是搭配各地政府做政績宣導或者活動推廣,也許是某種制入行銷,乍看之下好像各地很蓬勃的發展各自特色經濟,其實實地拜訪後常常發現,虎頭蛇尾;經營不善的居大多數。不曉得你發現這現象了嗎?

以產業面來說,行銷是重要的一環,但常常被以為就是廣告跟賣東西(這塊屬業務範圍),但其實賣東西的過程裡從生產前後到銷售其實都有很嚴格的定義,多數失敗的廠商往往只能顧及商品的製造,但往往商業裡最重要的要素"市場"卻無從下手,一看市場很龐大卻瓜分不到。

剝個洋蔥吧!

  • 要讓產品讓消費者都知道然後消費者才會進入購買的決策,所以要讓大家知道我在賣香蕉。
  • 一樣是香蕉為什麼可以讓消費者掏錢買我的?所以我要做出"產品差異"讓消費者知道這香蕉有哪些特點。
  • 這特點足以讓消費者已開心喜悅、花夠多錢來買嗎? 一樣是香蕉吃起來會比較爽嗎? 所以我的品牌要建立成非買不可的情感價值嗎?
  • 那怎樣創造我的香蕉獨一無二的品牌追隨效應? 創造需求差異,消費者會只因為香蕉而買香蕉?還是因為是"我"賣的香蕉才來消費?
  • 因為是"我"的關係所以消費者願意花錢買? 那這個"我"是什麼?

剝完了,核心價值在於What are u?

要定義出來的元素有哪些才能創造消費者願意跟隨的"我"?

農是什麼? 人、土地、作物、種植、收成、被剝削、平靜、保守、環境、循環、喜悅、災害、四季、友善,非常多的印象元素存在,所以產生目前的農業現狀。

這些元素跟品牌價值的正相關在哪?

這些元素有辦法讓消費者以原有高姿態看待對作物生產者的角色變成跟隨者嗎? 消費者追隨服裝設計師的腳步,農作物生產者有這條件嗎? 以上元素有機會被創造成這樣的局勢嗎?


不買香蕉,遜!
買香蕉,讚!
買"我"的香蕉就像買APPLE,又比其他家的香蕉更high!

十年前要消費者先預付買蔬菜是天方夜譚,現在不預付買蔬菜是潮流的不道德(不是真的不道德,而是意識形態上不盲從的落後恐懼)。

"我"要做出這個狀態,"我"的思潮不可能凌駕他人之上,但我有這樣的思潮代表有部分的市場開始成形,有機、跟農夫買、穀東不都是這思潮的產物?

I Want It Bigg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