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源是最困難的一端,農地募集、農夫募集、訂單募集所需要的絕對不只意識型態的推廣,良心小農的概念基本上是獨善其身的自給自足狀態,商業上有句話說"Go Big ,Or Go Home.",當然商業某些角度來看不會以良心為出發點(除非以公益打知名度),或者以社會公益為面具的長庚醫院與台塑石化的互利關係。否則,回歸市場操作才是實現理想的必要之惡。
這是提醒自己看著理想被現實吞沒的先進,在播種與收成的距離不斷的拉遠下,乘涼的一定是具有規模是非良心事業,我可以想像穀東的意識傳播收成的一定是台塑、統一、永豐餘等大型公司。換個角度想這絕對不是青松的原意,但拍那翅膀的蝴蝶不會知道因他而的北美颶風,看到永豐餘在南澳的契作,而南澳被塑造成有機的天堂,這..........。
作物生產不同於其他工業產品可以調整,而以目前品牌來看,產地(達人)的知名度似乎還是影響消費者的最大因素,再來就是價格,而有機大部分都是怕死(屬自利行為)的消費族群。,但消費意識還不足以讓消費者以環境、社會責任、地方情感來作為採買的參考,你對某地有感情但消費者是否有連結共鳴就很難定義了。
參與感,在這冷漠的時代也許是一個有價的商品,市集也好、農村體驗也好,獲取作物行為過程(買、自種)本身的社群與認同意義才是價值。作物買賣如果僅限於實體的交換,那它永遠有一斤5塊的現象,認養這種由上而下的同情式消費更無法建立消費者隨的高度。穀東的消費模式也許是某種程度的市場演化,而自然法則裡演化是察覺與適應環境,環境還沒變之前要先改變的是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