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穀東

我不認識青松、也不全然懂他的理念或操作,只在銀行廣告跟搜尋相關於小農相關資訊時得知這名字,一個很有個性的人物。我想,不論要以哪種方式生產作物或販賣作物,最大的公約數還是市場,或者說商品包裝(賣點);種植方式(有機還是友善)、耕者訴求(永續、環保等等),或者說是某種企業識別(CIS)。價值被認同才有機會創造市場,而價值是需要被包裝的(起碼以目前的消費意識來看),所以,我看穀東,除了成為某種類信仰意識在經營,否則,勢必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然而,取得信任與名氣是第一步,八年換來的不算長。

集結資源是最困難的一端,農地募集、農夫募集、訂單募集所需要的絕對不只意識型態的推廣,良心小農的概念基本上是獨善其身的自給自足狀態,商業上有句話說"Go Big ,Or Go Home.",當然商業某些角度來看不會以良心為出發點(除非以公益打知名度),或者以社會公益為面具的長庚醫院與台塑石化的互利關係。否則,回歸市場操作才是實現理想的必要之惡。

這是提醒自己看著理想被現實吞沒的先進,在播種與收成的距離不斷的拉遠下,乘涼的一定是具有規模是非良心事業,我可以想像穀東的意識傳播收成的一定是台塑、統一、永豐餘等大型公司。換個角度想這絕對不是青松的原意,但拍那翅膀的蝴蝶不會知道因他而的北美颶風,看到永豐餘在南澳的契作,而南澳被塑造成有機的天堂,這..........。

當年,我投身獨立音樂的創作與樂團演出,在時空背景不成立的狀況下,自認音樂再好都無法抵擋強大的品牌音樂(或許只是自認為很好)。換句話說,品牌要有明星光環,把蔬菜看作手機來比較(雖然不倫不類),但是其中品牌的操作是決定企業的生死,或許,餐廳或賣蔥油餅的都會標榜三星蔥就是最好的例子,青松或許可以是榖東的賈伯斯,創造買穀東的商品(不只作物本身)是高人一等的氛圍?也許能殺出一條血路。

作物生產不同於其他工業產品可以調整,而以目前品牌來看,產地(達人)的知名度似乎還是影響消費者的最大因素,再來就是價格,而有機大部分都是怕死(屬自利行為)的消費族群。,但消費意識還不足以讓消費者以環境、社會責任、地方情感來作為採買的參考,你對某地有感情但消費者是否有連結共鳴就很難定義了。

參與感,在這冷漠的時代也許是一個有價的商品,市集也好、農村體驗也好,獲取作物行為過程(買、自種)本身的社群與認同意義才是價值。作物買賣如果僅限於實體的交換,那它永遠有一斤5塊的現象,認養這種由上而下的同情式消費更無法建立消費者隨的高度。穀東的消費模式也許是某種程度的市場演化,而自然法則裡演化是察覺與適應環境,環境還沒變之前要先改變的是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