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回老家跟伯父提起大隱人文農夫的計畫,跟他請教季節的作物問題,剛好堂姐對他問起田溝邊的芋頭什麼時候可以採收,伯父一個順口說 " 溪河若上瓦,芋頭蕃薯就好呷 ",溪河指的是天上銀河,意思是說當初秋之際,夜晚的銀河出現的位置是在屋瓦正上方時,就代表芋頭跟蕃薯的收成時機。
在以往的農業社會跟隨節氣運行的一切是理所當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立春就要播種準備插秧,各種作物一著節氣的變化在生長。而隨著人口成長與科學的發展,未因應市場需求的催生、催熟、基因改良的方式讓節氣似乎與人的關係越來越小。也因為如此以實務累積的"專業"知識逐漸凋零,慢慢的參與農業變得遙不可及,所以,機會來了!
很顯然,農產特性在自由經濟的市場供需定義下,勢必是犧牲品,於是改變供需的關係是目前經營農業的主軸,企業認購、用戶預購、代耕等新興的模式紛紛出現,有心的人也試圖去找出農業的藍海,我不知道這樣的消費動是不是夠強烈,強烈到支撐起市場的規模,就算是行健有機村的模式,我也懷疑其續航力。
嚴格說起來農產的特性不足以勾起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而也許最符合潮流的夢想經濟才有解決的辦法。但是大多數人夢想是什麼? 小女生當公主、大女生當女王、小男生當王子、大男生當國王,還沒看到任何內容是關於農夫與村姑愛情的童話故事,因為那太不神秘;遙不可及才是夢。
到澳洲或紐西蘭的農牧場打工度假的年輕人很多,但是還沒聽說有割稻打工的,"吃米不知道米價"不就是這樣的寫照?! 給消費者一個夢;薰衣草森林是我看到台灣本島內最成功的夢想製造者,我也去過新社的薰衣草森林兩次,就為了那夢幻的薰衣草跟那兩隻熊。嚴格說起來並不吸引我,但對18-30的女性嚴然是朝聖之地,不去就不夠夢幻,悲慘得人生在那一瞬間得以暫時解脫。
這樣的思維模式也許稍微偏了一點,但運用在農村與農產的行銷包裝策略上,是有相當程度的雷同性。農村不再止是個大公園、知識庫、遊樂場或過年過節回去的老家。"溪河若上瓦,芋頭蕃薯就好呷!" 也許稻草人也該有個維尼的可愛名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