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自身的角度觀察大環境,也許所謂的休閒農業跟觀光業,其實應該統稱為"環境產業",這樣就可以比較清晰的畫出所謂觀光農葉或農場的樣貌,這意味著農產品與觀光是互為一體的"商品",那就表示少了觀光,農產就顯得很薄弱,必流為一般市面上的"農產品",其光環消失。
那回過頭來看到"幸福草莓園",以農產的角度來說已經是台灣一流的,無毒、有機這兩個大標籤已經讓產品本身具有優勢,再以"農場"的特性加持,在市場上的殺傷力就清晰可見,所以就農場的整體規劃而言就是相對重要的一環。
以現狀而言台灣農場有三大類為主(民宿服務的不談):
- 體驗型-以消費者參與學習為主,導入自家生產的農作物與加工體驗,進而銷售產品
- 享受型-以純消費導向,提供相對高級的餐點與景觀花園等提供消費者進行享樂式服務。
- 生產型-以生產的作物,開放消費者採收,並由消費者攜回。
當然,也有綜合的型態經營,但大都以其中一種為主軸,再慢慢的擴張經營項目。其中農場的規模、景觀規劃、服務規劃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如果以"幸福農場"為例,服務項目很明顯是採果,那園區內的景觀與動線規劃就變成最大的關鍵。以下是個人分析的幾個建議:
- 吸睛的主建物-一個具有特色的服務中心、餐廳、販售區是遊客地一眼的印象,合諧但具有強烈對比的建物往往是決定"銷售額"的關鍵。
- 隨地可見的"小驚喜"-討喜的立牌、許願樹、提供休息的椅子、鯉魚旗、動物木偶、心型的小跨拱、鐘或其他可讓人轉移目光的裝置,可讓遊客有目不暇給、貼心且豐富的感受
- 預設的拍照點-拍照是旅遊最重要的一環,上述的點就是讓消費者在園區類拍照留念之用。
- 一公里以內的動線-一般遊客在做"休閒"時不喜歡過度的行走,疲勞感對消費者而言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因此,動線規劃上避免過長,在預計的動線上佈置上述的"小驚喜",提高遊客移動的動能,最好是以環狀(起點、終點同一位置,並設置在"販賣區"前),可增加"飲食"的需求量。
- 善用地景與材料-景觀佈置是花錢的大工程,因此了解區域內可替代的材料,可節省很多成本,如原生種的花卉、廢棄鐵桶、木頭、水泥樁、石頭、大樹等。
- 避免過度的使用"塑膠類"製品,如採集時的籃子、休憩用餐之桌椅,如有供餐;餐具也需注意。
以遊客2小時駐足的時間計算,採果過程的豐富感受是目前觀光草莓園比較欠缺的一環,以較高訂價策略來行銷草莓,勢必要照顧到遊客的"感受",必須提供物超所值的心靈感受,以上僅為個人意見,現場的狀況或者成本與時間上的考量會引響業主的判斷,但其精神還是以貼近消費者為中心點延伸,多參考其他元區甚至非本業的餐廳與農場等的景觀規劃,也許會有不同的體悟與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